在投資的世界裡,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言論,個人經過股海浮沉十數年,領悟了一些道理,今天就來分享心得!
首先要說的是,在投資的世界中,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致富之道或者一定會賺錢的理論或方法呢?答案是『沒有』。但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前仆後繼、不屈不撓地勇敢投入股票市場呢?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很多了,而且因人而異,不過答案通常以賺大錢和賺樂趣二者最為重要。但是這兩個目的一般而言卻是背道而馳的。也就是說賺到了樂趣,通常會損失金錢;相對的,賺到了金錢,通常也失去了樂趣。那麼有沒有既能賺錢又能賺到樂趣的投資方式呢?當然是有囉!而且同樣也因人而異。這也是我要分享的心得精髓喔!
綠角有出過『股海勝經』一書,其實要賺股票的錢,就比照書中所說的,直接購買台灣50就夠了,時間到了,自然就會賺錢。可是這樣做會很無聊,一點樂趣都沒有,而且只能賺到比定存多好幾倍的錢而已。自己來下單買股票的話,樂趣就多了,可以和大盤或台灣50比績效,也可以嚐試投機一些高風險的個股,看好時勇敢買進,看壞時立刻賣出,和他人又有投資話題可以聊,不亦快哉!不過相對的,這時風險就大大的增加了,也就是說大部份時間裡,不但無法打敗大盤,甚至搞成大筆金錢損失,心痛啊!
以上說的這些,其實要提醒的是,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哪種投資人?1.是甘於獲得比定存多一些收入的投資呢?2.還是喜歡和大盤或他人比績效、追求自我成就感呢?3.還是一個投機的賭徒?我想大部份人應該是前二種吧!因為第三種人隨時會消失不見的。總結而言,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是這三種綜合體才對。要不然投資的世界裡就不會有這麼多的變化了。因此要進入投資的世界前,一定要先徹底的了解自己是哪種人,或是哪一種成份居多,才能針對自己的需求,找到自己的投資方向,也才不會人云亦云、毫無主見。
不過,相信絕大多數的人和我一樣,在還沒搞清楚自己是哪一種人之前,就急急忙忙跳進市場內了,所以造成所費不貲,花大錢來買經驗。Adam Smith 說過:『一個欠缺自知之明的人想要摸清股票市場,就得付出昂貴的代價。』希望我的小小心得,可以讓有興趣的投資人少付出一些代價。
我一直在想,並且可以確定的是,世界上只有『投資心法』而無『投資明牌』。為什麼在投資的世界裡,沒有所謂的明牌呢?西諺有云:『One man's meat may be another's poison』,意思是,一個人的大魚大肉,也許是另一個人的毒藥。今天某人報給妳一支明牌,妳聽話買進了,一則股票上漲,一則股票下跌,然後呢?妳要繼續持有?妳要獲利賣出?妳要停損出場?妳要再加碼?... ... 光一支股票就會讓妳產生了好多的疑問,如果妳還買了不止一支,那就有得忙了,到了最後,絕對會超過個人的負荷而進退失據,若有獲利還好,搞不好還減損了本金,得不償失。這時候唯有秉持適當的『投資心法』,就不會進退兩難囉!
投資股票,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態,然後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個股。也就是要先克服『貪婪』、『恐懼』兩大心魔,而要能克服這兩大心魔,選對股票是很重要的。以前的我,就是無法克服這兩者,股票也亂買,根本不知道哪種股票適合自己,買進賣出的股票前前後後不下3、5百檔,因此股海浮沈十數年,仍舊一事無成。股神巴菲特說:『投資要能獲利,在別人貪婪時要恐懼,在別人恐懼時要貪婪。』我說:『投資要賺大錢,要在局勢混沌不明之下買進,在局勢明朗清楚之下賣出。』一個經紀人說:『從事交易,是相當困難的,醫生或律師往往在學校花個七、八年苦讀並學習專業知識,才賺得了一些些。然而一個人沒有經過徹底深思熟慮、專心學習,就想立刻進場大撈一票,這幾乎是不可能的。記住,玩股票是世界上最棘手的遊戲,因為妳正和世界上最敏銳的心靈競爭。』西諺有云:『Buy on rumors,sell on the news』,也就是在謠言四起時買進,在消息明朗後賣出。
在要能選擇個股之前,一定要先認識一下總體經濟,所謂總體經濟是政府大官們非常關心的事項,因為關乎政權是否能延續,其中包含失業率、外銷、內需、利率、通膨、通縮、房地產、薪資、物價、... ... 實在太多太多了。最簡單的指標的就是 GDP 啦!我們升斗小民要如何利用呢?GDP 反映在股票上,可以用大盤指數來代替,也就是總體經濟若好,大盤指數就好;總體經濟差,大盤指數也不會好到那兒。大盤指數是由所有上市的股票所共同組成的,為了避開『覆巢之下無完卵』的系統性風險,所以最好在總體經濟無虞的情況下買進個股,才比較安全、比較不會受傷。現在是 2010年11月,在半年內應該可以見到股市低點,原因就是 GDP 年增率在半年內應該會見低點,那時才是投資股票的最好時機啊!
談到選股的原則,網路上有很多好的資料,值得一看,不過最好的方式是看書,而且讀愈多書愈好,因為媒體上有太多垃圾資訊充斥,一不小心就會吸收到錯誤的、或不適合自己的資訊,這時一定要去蕪存菁,心中有所定見,以免受害。投資最忌諱貿然搶進,為了荷包、財富,值得好好花時間研究,熟悉之後,再考量本身財力,慢慢的投入,不必人云亦云。別人賺別人的,自己賺自己的,要有自己的定見,才會有好的成果。
巴菲特說:『投資不會因為不揮棒而被三振。』意思就是投資千萬不能急,機會永遠在,多看少做,等到真正好機會再出手,勝率才會高,隨便買進賣出(和我以前一樣),必定招致失敗。投資沒有捷徑,一定要下苦功,否則必定被他人牽著鼻子走,這裡的『他人』泛指一切能夠得到的資訊或消息而言。
在接下來的心得分享,來談談如何選股好了。光是台灣股市就有一千檔以上的股票,吾人都是升斗小民,哪有能力自行選股?話雖如此,總不能設飛鏢去選,這樣做的話跟猴子有什麼兩樣?為了維持人類尊嚴、與禽獸有別,這時一定要找到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標來作為導引,最好是參酌前人或投資有成之人的方法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,同時略為熟悉一下股票的歷史,必定事半功倍,而且比較不會受騙。葛拉漢、費雪、巴菲特、彼得林區等人都是一代股票奇才,同時都有相關書籍可以參考,就成為我所師法的對象啦。葛拉漢是有股票歷史以來第一位將證券做量化分析的狠角色,同時也是巴菲特的老師。葛拉漢在數十年前(約西元1937)所寫的『證券分析』一書,是一本劃時代的巨著,至今都無人可以超越。巴菲特曾說過:『在未讀完葛拉漢所寫的書12遍之前,絕不買進任何一張股票。』可見葛拉漢在巴菲特心中的地位。巴菲特曾經為了追隨葛拉漢,願意替他免費工作,可是卻被葛拉漢拒絕。不過後來葛拉漢發覺巴菲特的能力之後,還是讓他回來工作。巴菲特說過:『我身上流著的投資血液,85%來自葛拉漢,15%來自費雪。』
所以囉,就先從葛拉漢的選股方式來入門。因為『證券分析』這本書充滿了數字和統計學,很難令一般非學術界人士能夠看懂,所以後來葛拉漢又寫了『智慧型股票投資人』一書,這本書也就是『證券分析』的改寫版本,如此一來比較符合一般大眾的程度。書中詳述選股的原則,只憑藉財務報表就可以投資了,不必拜訪公司或詢問他人。摘錄如下:
1.足夠的規模。
2.強勁的財務狀況。
3.過去20年來的股息發放未曾間斷。
4.過去10年內不曾發生虧損。
5.每股盈餘在10年間至少成長1/3。
6.股票價格不超過淨資產值的1.5倍。
7.股票價格不高於過去3年平均盈餘的15倍。
接下來看看費雪的選股模式,費雪在『非常潛力股』一書中提出了【尋找優良普通股的十五個要點】、【投資人五不原則】、【投資人另五不原則】,他強調與他人閒聊的好處,例如和熟悉一家公司特定面向的人、公司的競爭對手、供應商和客戶、同業公會組織的高階主管、以前的員工、公司的高階主管等多多的 talking,就可以拼湊出整個的投資畫面。不過我想這就是一般基金經理人在做的事吧!我們這類小散戶做起來可能很吃力。
再來就是股神巴菲特的選股方法,巴菲特師承葛拉漢(保守型)以及費雪(成長型)的方式。巴菲特沒有寫書,不過他的投資精闢言論都存在於他親自撰寫『波克夏年報』裡的【董事長致股東報告書】,除了報告所轄公司的營運狀況外,更不厭其煩闡釋他的投資理念。歸納來說有6點原則,洪瑞泰先生稱之為『巴六點』:
1.大型股(每年稅後淨利至少5000萬美元)
2.穩定的獲利能力(我們對未來的計劃或具轉機的公司沒興趣)
3.高 RoE 且低負債
4.良好的經營團隊(我們不提供管理人員)
5.簡單的企業(若牽涉到太多科技,將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)
6.出價(在價格未確定前,請勿浪費雙方太多時間)
然後是彼得林區的選股模式,我覺得和巴菲特的大同小異,不過他是用一網打盡的方式,什麼都買,而且他很早就退休了,所以不多談。
最後以洪瑞泰先生的理念做總結,因為洪瑞泰先生鑽研巴菲特的投資精髓多年,他自稱讀過波克夏年報至少四遍以上,同時提出二個量化指標來挑選好股票,分別是 RoE(股東權益報酬率)和盈再率(盈餘再投資率),他提到凡是具高RoE、低盈再率的股票就是好的標的,而且在GDP年增率低點的時候進場更能夠賺大錢。想學巴菲特的心法又不想看波克夏年報的話,我強烈建議只要看洪瑞泰先生所出的書,其實就可窺得全貌,也能夠應用在台灣股市的選股上。
總結來說,我覺得巴菲特會被人稱為股神不是沒有原因的,他的腦袋真的很聰明,同時也可能是運氣非常好,所以能成為股市裡的常青樹,也成為眾人仿效和崇拜的對象,他從11歲開始買入第一張股票,現在他已經80歲了。相信吾人只要秉持巴菲特的投資心法去選股,雖然不一定能大賺,可是至少可以做到不虧損。因為他對於投資的通則就是兩條:一、不要賠錢。二、不要忘記第一條。
對於投資,有了正確的心態,而要真的能實際應用在股市投資上,卻又好像很模糊、難以入手,這是正常的。因為在投資的世界中,根本沒有有標準答案,而且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經濟學家凱因斯說:『一旦事實有變,我跟著變。』 所以到現在為止,我也仍在一邊學習、一邊投資。要建立正確的心態,很難;要選擇正確的股票,也很難。那麼到底要如何才能在市場上生存又能獲利呢?選擇基金就好了嗎?不盡然,因為選股就非常難了,更何況是選基金,選錯基金的風險並不比選錯股票來得小,這也是我多年來在投資上的慘痛教訓。不過偉大的股神巴菲特其實已經給了我們這些散戶平民很好的建議,那就是『指數型基金』。巴菲特曾經在不同的時間內8次提到且力薦投資人,買進『指數型基金』就對了。『指數型基金』的成功代表就是美國人 John Bogle 先生,在 1974 年他 45 歲時創立了 Vanguard 基金公司,到現在已經36年,所以他也已經80多歲了。『指數型基金』的好處就是收費低廉、貼近市場,對大部份既不懂選股、也不會挑基金的我們,真是救命的仙丹啊!台灣本國沒有『指數型基金』,不過我們至少有 ETF,以寶來公司於 2003 年推出的 台灣50 為代表。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很多不同類型的 ETF 可供選擇,不過在台灣我只喜歡 0050、0051 二檔。
投資其實可以比做馬拉松路跑,總路程共 42.195 公里,將一公里想成一年或兩年,而要能達成目標並不是一年、二年之內就看得出來,而是要持之以恆、步步為營,歷經多頭和空頭的反覆洗禮,踩著穩健的步伐持續下去,所以千萬不可心急,萬一有什麼樣的閃失,例如跑步時求快,反而導致腳抽筋、營養補充不足、甚至是意志力不堅,都有可能半途而廢,到達不了終點,徒留遺憾,甚至失去所有。把投資比喻為跑馬拉松,我想其實是很恰當的,也就是短期的領先,並不代表一定能順利完賽。同樣的,要在投資的領域成功,一定要慢慢的磨,妄想短期求快、求勝,導致步調不穩定,也許短期會大幅領先,覺得投資很簡單,偏偏偉大的市場先生有時候是會不按牌理出牌的,若沒有健全的心態和步調,很容易會被淘汰出局。
如果妳有跑過馬拉松,會發現跑馬拉松的過程其實是很無聊的,除了要忍受一步一腳印的枯燥外,還需要用時間來換取里程數,只為了到達終點時享受那非比尋常的成就感。投資也是如此,等到有一定程度的領悟後,妳會發現投資也是很無聊的,也只是用時間換取資產成長而已。投資經過了幾年後,妳就會知道『時間就是金錢』的這個道理。
放眼古今中外,所有在投資上有成就的人,我也將他們歸納出一些特點:一、他們持續閱讀。二、他們主動學習。三、他們經常旅行。四、他們熱愛金錢遊戲。五、他們不停的思考。六、他們都是長期投資者。所以吾人小輩若也有這些特質的話,那麼離投資成功的境界應該也不會太遠,這是本人所提出的六點,可以和洪瑞泰先生的『巴六點』相互輝映。
認識股市的首要規則:股市是預測『未來』的,而且根據『未來』而波動。物理學家與哲學家 Niels Bohr 曾說:『預測很難,預測未來更是困難。』愛它,才能了解它。要在股市中有所成就,就得把它視為該做的工作,而非只是冒險投機。妳從事這個事業一陣子之後,也很熟悉門路,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它既無聊又繁瑣。其實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,人類的記憶力和印象,實在太容易出紕漏了,因此建立起自己系統的一個重點,就是要能『妥善保存紀錄』。
總結兩點:一、認識妳自己。二、股票市場沒有人是永遠對的。
放輕鬆,只不過是錢這玩意兒,而股市則永遠是個大挑戰,既然沒法子完全主宰它,何不一路盡興呢?
http://www.mobile01.com/topicdetail.php?f=291&t=1846356&last=23665835
http://www.mobile01.com/topicdetail.php?f=291&t=1847707&last=23687321
http://www.mobile01.com/topicdetail.php?f=291&t=1855760&last=23815649
http://www.mobile01.com/topicdetail.php?f=291&t=1857768&last=23816329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